行走在海州区多个企业、产业园区、实验室,科学技术创新之风迎面扑来。近年来,海州区瞄准创新高地建设,明晰发展路径,提升科技攻关,打造人才创新高地,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引擎加速“点燃”。
近日,工信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名单,海州区有3家企业入选,占此次全市入选企业的30%,加上前四批获评的4家企业,海州区入围该名单的企业已有7家,总数列全市第一。2022年底,海州区(高新区)拥有高企189家、科技型中小企业543家,分别占全市总数的33.16%、29.62%,均居全市首位。2022年,海州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约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8%。
于海州区而言,创新是“走在前列”的核心驱动力,更是将资源密集优势转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势的矢量推进器。随着海州区和连云港高新区融合发展不断深入,海州区加速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对原有的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。
“我们这个装置和液化烃操作进行连接的时候,它能保证不会脱落。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,第二个特点是能够在断杆的时候让这个残留完全排空,这样既减少了现场的污染,也降低了燃烧爆炸的风险,更安全有效。”连云港天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邱跃说道。
近期,天邦科技自主研发的自锁式液化烃专用快速连接装置,获批国内首创新一代发明专利产品,同时通过了2023年江苏省首台(套)重大装备认定现场核实。这一产品大多数都用在化工企业液化烃储罐区装卸设施,可以轻松又有效地降低加油站等陆上石化设施装卸时的污染。
随着石化产业链的快速崛起,石化装备规模和市场规模逐年增长,已成为海州区新的产业增长点。同时,也倒逼企业加大智改数转力度,实现自动化生产作业。
今年以来,海州区不断突出和强化企业科学技术创新主体地位,推动各类创新资源、要素、服务向企业集聚,制定新一轮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,强化目标指引、政策支持和梯队培育,发挥“1+1+4”科技专班全流程服务机制,支持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、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,形成体系化的协同创新模式。
量质并举引培科技型中小企业。借力“新材料在线”“市新材料产学研合作联盟”等平台,深化新材料产业政策研究、产业图谱编制,赋能产业链招商。制定新一轮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,联合镇街、园区,深入企业600余家,宣传高新技术企业、技术交易等税收优惠政策,组织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593家,占全市的26.91%,申报量全市第一。
多管齐下攻坚高新技术企业。发挥“1+1+4”科技专班全流程服务机制,采取“分区包片”网格化管理,做到政策宣传到位、沟通及时高效、服务精准有力。提升高企预审覆盖率,开展“一对一、门诊式”企业创新力诊断,组织申报高企130家,占全市的33.94%,申报量全市第一。
集中力量壮大领军型企业。组织日出东方、联瑞、天晴、杰瑞电子等创新型领军企业申报关键核心技术人才攻关联合体,引导承担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瓶颈攻关任务,开展协同创新和开放合作,加快科研成果转移转化,着力推动产业转型。
10月17日,海州区委书记,连云港高新区党工委书记、管委会主任李锋带队赴北京大学对接洽谈项目合作事项,加强在人才引进培养、产学研协同创新、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的合作,为海州区“提升首位度、矢志争一流”注入强劲动能。
就在去年9月,北京大学分子工程研究院连云港研究中心于成功落户高新区,以科创城作为中心运营地,目前已完成中心公司注册、队伍组建、建设改造、设施安装等工作。中心已于今年1月获批2022年度市级新型研发机构。
近年来,海州区顺应潮流并因地制宜,根据产业实际搭建技术攻关平台,充分整合各类人才、企业、院校、科研机构、资本等创新资源,一直在优化现有平台体系。比如推进北京大学分子工程研究院连云港研究中心等合作共建,推动日出东方、鹰游纺机、天明装备等已落地省产研院企业联创中心借助省产研院优势平台,链接各类创新资源,聚力突破技术瓶颈。深化南北结对帮扶合作,加快无锡、南京“科创飞地”、联东U谷、医疗器械产业园、海发众创空间等载体建设,新增孵化入驻科创企业60余家。
持续引育新型研发机构。拟定《海州区(高新区)高能级人才平台载体建设奖励申报细则》,加大新型研发机构扶持力度。中泽精准医学检验分析技术研发中心、连云港数字化的经济及大数据创新中心、连云港网易联合创新中心已签约落地,连云港燊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、连云港海州湾海洋渔业发展研究院已完成注册登记。
加大培育企业研发机构。组织申报省级工程技术探讨研究中心8家,杰瑞电子、天邦科技等4家省级工程技术探讨研究中心绩效评估优秀,新建获批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家、同比增长20.69%。
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,是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“关口”,也是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。
今年上半年,海州区新增产学研成果136项,新认定企业技术中心6家,联瑞新材料联创中心落地建设,新增力磁医疗、鹰游纺机等上云企业10家。
为了把产业和科技结合得更紧密,把创新和转化各环节衔接得更顺畅,海州区积极搭建产学研创新平台,构建校地合作、校企合作联盟,推进创新链产业链、资金链、人才链深层次地融合,助力打造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创新型产业集群。
9月15日,由省生产力促进中心、市科技局和连云港高新区管委会联合主办的“第二届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——连云港高新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交流活动”在连云港高新区园博园云栖馆举行。现场来自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、南京理工大学、南京邮电大学等知名高校、连云港高新区企业代表开展交流,共同分享智慧、激发灵感。
如何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之间的通道,逐步提升创新效能?一头连着科研,一头连着市场的创新中心、专研所、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等平台载体在合力技术攻坚、协同创新创造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。
传统产业加速创新转型,新兴起的产业频频迎来“高光时刻”。历时2年多,连云港远洋流体装卸设备有限公司研发的“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大口径岸基智能装卸臂”顺利通过国产化鉴定,完成了整体常温性能测试、低温性能测试和“低温旋转接头、紧急脱离装置、快速连接装置”三大核心部件型式试验。这项技术真正填补了国产化行业空白。
今年以来,海州区重点围绕智能装备、医药健康、新材料等领域,打造重大产业创新平台。推进省高性能球形硅微粉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建设,联瑞新材料联创中心落地实施,2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顺利通过验收。七一六所、杰瑞电子、天邦科技、天明装备4家省级工程中心绩效评估优秀。提升研发质效。支持重点企业围绕产业绿色低碳发展、数字化转型,开展联合攻关、重点突破,择优推荐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4项,目前已获批14项,其中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项。
“选择来海州区工作,首先是因为引才政策很吸引人,更关键的在于这里有更大的空间让我施展一技之长。”今年硕士毕业的贾敏,从沈阳来到连云港市海州区,7月份入职江苏谦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,如今已把连云港当作“第二故乡”。
人才是第一资源,人才兴则产业兴。作为中心城区,海州区近年来加快建设首位度中心城区人才高地,通过创新政策、搭建平台、优化服务等系列举措,为各路英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、更有力的支持和更高品质的环境。
10月10日上午,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,公司主任助理刘国峰和同事探讨乳腺癌创新药合成路线年前,从吉林大学有机化学专业毕业的刘国峰,希望从事与生物制药工程相关的工作,连云港成为其就业首选地。
“工作满一年后,即可申请花果山英才计划、521工程、红韵海州英才计划、321人才教育培训工程等,配偶就业、子女入学均照顾到,让我没有后顾之忧。”刘国峰说,如今他申请并获批购房券、生活补贴、科研资助等人才政策补贴,申请人才项目总资助金额达80万元,去年他成功入选省、市“双创人才”。
海州区坚定不移实施创新强市、人才强市战略,锚定区域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目标定位,全链条打造无忧友好、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,先后实施“青年人才365集聚培养工程”,重点围绕高端制造业、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三大领域,开展“招才聚智”纳贤、“添薪蓄势”助长等六大行动,“十四五”以来集聚培养5000余名结构符合常理、素质优良、归属感强的青年基础人才队伍。
创新驱动,实质是人才驱动。海州区发挥连云港市2.0版人才新政和“红韵海州人才新政十条”政策扶持导向作用,海州区高标准开展“百企千才”遴选工作,不断绘制“人才地图”,去年,5支饱含诚意的“邀请函”队伍从海州区飞向上海、西安、深圳、北京、武汉的五大区域人才联络站,开启引才聚才“快车道”。近两年,海州区引进高层次人才500余人,发放科研资助、生活补贴等各类资助资金超2000万元。
项目是推动发展的“硬核”支撑,创新就是引领发展的“第一动力”。海州区坚持把创新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,企业创新活力全面迸发,人才引育生态逐渐完备, 高昂产业龙头,不断的提高产业能级,增强主城区产业的引领力、辐射力、带动力,一座创新之城正加速崛起!